馬橋詞典
韓少功
馬橋詞典
「馬橋詞典」 百科
關鍵詞:馬橋詞典 簡介
《馬橋詞典》,是中國作家韓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說,按照詞典的形式,收錄了一個虛構的湖南村莊馬橋弓人的115個詞條,這些詞彙部分也是作者所虛構(如暈街)。
最早發表於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說界》雜誌1996年第2期,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99年被《亞洲週刊》評爲“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2003年8月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譯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
《馬橋詞典》是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曾榮獲“上海市第四屆中、長篇小說優秀大獎”中的長篇小說一等獎。
《馬橋詞典》出版後,有人批評該書抄襲了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哈扎爾辭典》。作者韓少功因此起訴評論者侵犯其名譽權,並獲得勝訴。
作品簡介:
《馬橋詞典》集錄了湖南汨羅縣馬橋人日常用詞,計115個詞條。它以這些詞條爲引子,講述了古往今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馬橋詞典》是韓少功的一部力作。它內容嚴肅,筆法獨特,不愧爲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以詞典的形式蒐集了中國南方一個小村寨裏流行的方言。這本詞典從純詞典的形式迅速過渡爲一個個故事。其中講述了“文革”時期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知青”的生活的點點滴滴。
故事的大部分素材來源於韓少功的親身經歷,這部佳作捍衛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時向千篇一律的泛國際化趨勢吹響了反抗的號角。
對韓少功而言,故事稱做詞典本身就是把這個詞的含義延伸了。每個詞的含義得到了充分的註釋,同時他們又作爲引子引出詞語背後看似散亂的作者的思緒,這貌似不經意的思緒將一個個詞語連成完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詞不是按照西方的字母順序排列的。
例如“江”這個詞條後面列出了具體的江名以及江名的由來——不知不覺你就會置身於知青們的故事中:如何與船伕賴賬,如何丟掉他們所窩藏的槍支。讀了幾頁後,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呈現,他們的市井生活構成了故事的點點滴滴。
作品分析:
《馬橋詞典》這部長篇小說沒有采取傳統的創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類學、語言社會學、思想隨筆、經典小說等諸種寫作方式,用詞、典構造了馬橋的文化和歷史,使讀者在享受到小說的巨大魅力的同時,領略到每個詞語和詞條後面的歷史、貧困、奮鬥和文明,看到了中國的“馬橋”、世界的中國。小說主體從歷史走到當代,從精神走到物質,從豐富走到單調,無不向人們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內涵。
韓少功在《馬橋詞典•編撰者序》中說:“任何特定的人生,總有特定的語言表現。”每一種語言,都反映着特定生存狀態、民俗文化、以至更深層的生存哲學和思想理念。而作家對語言的這種特性和功能有深刻而切身的體會,所以他編成了這樣一部大詞典,用語言的故事講述着社會、生活、文化與哲理。
例如,在“馬疤子(以及1948年)”和“1948年(續)”中馬橋人用“長沙人會戰那年”、“茂公當維持會長那年”、“張家坊竹子開花那年 ”、“光復在龍家灘發矇那年”等不同說法來表明公元紀年1948年,反映了馬橋人奇特的時間觀念和歷史觀。也揭示了一種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時間的歧義性 ”。而“蠻子、羅家蠻”的詞條裏,追溯着歷史的淵源;“撞紅”的詞條裏,由現存的習俗追溯到人類文明史中原始而野蠻的時代。這裏,語言體現人類追溯家族淵源的主題。
有些詞,更在作家簡潔精要的議論中折射着生存的文化與哲學。如馬橋人用“同鍋兄弟”代替同胞兄弟的說話,相應地,女子出嫁叫“放鍋”前妻稱“前鍋婆娘”,後妻稱“後鍋婆娘”。作家在這裏說:“可以看出,他們對血緣的重視,比不上對鍋的重視,也就是對喫飯的重視。” 正所謂“勞者歌其事,飢者歌其食。”這正反映了艱難的生存狀態下人們樸實而簡單得令人心酸的生活追求,這種追求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積澱成了一種語言習慣、一種文化、一種思想觀念。這裏包含着一種辛酸,也包含着對這種原始的生存追求的敬意和信仰。
有些詞反映了馬橋人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馬橋人,以至作者的文化觀念。在老百姓艱苦單調的日子中,唱歌、鬥歌是他們唯一的娛樂與消遣。而唱男女情事的歌更是對他們人性慾望的一點滿足。萬玉因爲唱不慣迎合政策的春耕頌歌而放棄逛縣城的美差、出風頭得榮譽的機會,臨陣逃脫。作者說:“他簡直有藝術殉道者的勁頭。” 這裏包含立刻作者對藝術與政治意識形態關係的反思。